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求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求嗣

定義與源流
「求嗣」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九,意指夫婦透過調理身體、改善體質以孕育子嗣,亦稱「求子」。此概念源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和合」的理論基礎,強調男女雙方需氣血調和、臟腑功能協調,方能順利受孕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主生殖:中醫認為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腎精充足與否直接影響生殖能力。男性腎精充盈則精子健旺;女性腎氣充沛則月經調和、胞宮溫暖,易於受孕。若腎虛(分陰虛、陽虛)可能導致不孕或難孕。
  2. 衝任二脈調和: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脈氣血通暢與否攸關女性受孕。若衝任失調(如氣滯、血瘀、寒凝),可能引發月經不調、痛經,進而影響胎孕。
  3. 氣血充足:氣血為孕育之本。女性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胞宮失養;男性氣血不足可能影響精子質量。臨床常見因氣血兩虛導致求嗣困難者,需以補益氣血為治則。

常見證型與調理方向

  • 腎陽虛型: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、性慾低下,宜溫補腎陽,方用右歸丸或艾附暖宮丸加減。
  • 腎陰虛型:潮熱盜汗、失眠多夢,宜滋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肝鬱氣滯型:經前乳脹、情緒抑鬱,需疏肝解鬱,方用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。
  • 痰濕內阻型:體胖多痰、經血黏稠,需化痰祛濕,方用蒼附導痰湯。

傳統療法輔助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結合針灸(如針刺關元、三陰交等穴)、艾灸(灸神闕、命門以暖宮)、食療(如枸杞、山藥、黑豆等補腎食材)等法,綜合調理體質。

古籍記載延伸
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述:「夫嗣續之艱,半由內傷,半由外感」,指出求嗣需兼顧內在體質與外在環境影響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精補」,強調節慾養精對求嗣的重要性。

求嗣之術,實為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具體實踐,須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而異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