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鼽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鼽鼻
病證名,指鼻塞流清涕之證候,首見於《千金翼方》。其名源於「鼽」字,本義為鼻流清涕,後世醫家多將「鼽」與「鼻」合稱,專指此類鼻部疾患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,故見鼻塞、流清涕。此類證候多伴惡寒、頭痛、脈浮緊等表寒之象。
- 肺氣虛寒:素體肺氣不足,或久病耗傷肺氣,肺失溫煦,津液不化,上泛鼻竅,發為清涕不止,遇寒加重。
-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上犯鼻竅,亦可見鼻塞流涕,多兼有食少、便溏等脾虛症狀。
- 腎陽虧虛: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肺脾,水液代謝失常,寒水上泛,導致鼻流清涕,日久不癒,常見於老年或體弱患者。
臨床表現
- 鼻塞不通,涕液清稀如水。
- 遇寒或晨起時症狀加劇。
- 或伴噴嚏頻作、頭暈目眩。
- 若兼肺脾氣虛,可見氣短乏力、畏風自汗。
中醫治法
- 疏風散寒:適用於外感風寒證,方如 辛夷散 或 蒼耳子散,以宣肺通竅。
- 溫肺固表:肺氣虛寒者,可用 玉屏風散 合 溫肺止流丹,益氣溫陽以斂涕。
- 健脾化濕:脾虛濕盛者,宜 參苓白朮散 加減,健運中焦以除濕濁。
- 溫補腎陽:腎陽不足者,選 右歸丸 或 真武湯,溫腎化氣以攝津液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鼽」為肺系疾病之一,與衛氣不固相關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:「肺氣通於鼻,其臟有冷,冷隨氣入乘於鼻,故使津液不能自收。」
- 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鼽鼻與鼻淵(濁涕),強調寒熱虛實之辨。
此證雖以鼻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需結合全身表現判斷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