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鼽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鼽鼻,病證名。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證候。見《千金翼方》。詳見鼽條。
鼽鼻,又名鼻鼽。《千金翼方》曰:“鼽鼻者,鼻塞流清涕也。”《醫學入門》曰:“鼽鼻,鼻塞流清涕也,其證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食、痰、血、勞、虛等八證。”
風鼽:鼻塞流清涕,遇風則加重,遇熱則減輕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惡風、無汗等症。
寒鼽:鼻塞流清涕,遇寒則加重,遇熱則減輕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等症。
暑鼽:鼻塞流清涕,遇暑則加重,遇涼則減輕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口渴、汗出等症。
濕鼽:鼻塞流清涕,遇濕則加重,遇乾則減輕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身重、四肢酸痛等症。
火鼽:鼻塞流黃涕,鼻孔灼熱,口乾咽燥,心煩易怒,小便短赤等症。
食鼽:鼻塞流清涕,伴有食欲不振、腹脹、便溏等症。
痰鼽:鼻塞流白色粘痰,伴有咳嗽、痰多、胸悶等症。
血鼽:鼻塞流鮮血,或鼻腔出血,伴有頭痛、眩暈、心悸等症。
勞鼽:鼻塞流清涕,伴有疲倦乏力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虛鼽:鼻塞流清涕,伴有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鼽鼻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證候,辨證施治。風鼽宜疏風散寒,可用辛夷、蒼耳子、防風、白芷等藥物。寒鼽宜溫肺散寒,可用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細辛等藥物。暑鼽宜清暑解熱,可用薄荷、桑葉、菊花、荷葉等藥物。濕鼽宜利濕祛痰,可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等藥物。火鼽宜清熱解毒,可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藥物。食鼽宜消食化積,可用山楂、麥芽、陳皮、神曲等藥物。痰鼽宜化痰止咳,可用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、茯苓等藥物。血鼽宜涼血止血,可用地榆、丹皮、白茅根、側柏葉等藥物。勞鼽宜益氣補脾,可用黃芪、党參、白朮、茯苓等藥物。虛鼽宜補益肺腎,可用人參、黃精、白朮、茯苓等藥物。
鼽鼻的預防,應注意以下幾點:
- 保持鼻腔清潔,避免鼻腔受到刺激。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飲食宜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平時可多喝水,保持呼吸道濕潤。
- 如有鼻塞流涕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