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鼽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鼽骨
鼽骨,又稱顴骨,為中醫解剖名詞之一,指面部兩側突出之骨,位於眼框下方,鼻翼外側,與上頜骨相連。《素問·氣府論》提及:「鼽骨下各一。」此處所言「鼽骨下」,即指顴骨下方之穴位或氣血運行區域,顯示古人對面部骨骼結構及經絡分布已有明確認識。
中醫理論中的鼽骨
在中醫理論中,鼽骨不僅是面部骨骼結構的一部分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根據經絡學說,鼽骨所在區域為手足陽明經、少陽經所過之處,尤其與胃經、大腸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」其分支分布於面部,包括鼽骨區域。
此外,鼽骨之狀態亦能反映臟腑健康。中醫診法中的「望診」,常觀察顴部色澤、形態以判斷氣血盛衰。例如:
- 顴紅:多見於陰虛火旺或虛陽上浮,常見於肺腎陰虛或更年期症候群。
- 顴青:可能提示氣滯血瘀,或肝氣鬱結。
- 顴骨高聳無肉:或為氣血不足、脾胃虛弱之象。
鼽骨與針灸穴位
鼽骨周圍分布多個重要穴位,如:
- 顴髎(SI18):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鼽骨下緣凹陷處,主治口眼歪斜、齒痛等。
- 巨髎(ST3):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鼽骨與鼻翼連線中點,多用於治療面癱、鼻衄等。
這些穴位之選取,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遠端配穴」相結合的治療思路,亦反映鼽骨在經絡系統中的重要性。
鼽骨與傷科
在骨傷科中,鼽骨若受外力撞擊,可能導致骨折或錯位,稱為「顴骨骨折」。中醫傳統傷科處理此類損傷時,除手法復位外,亦會配合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之方藥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,以促進骨骼修復。
綜上所述,鼽骨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與經絡、診斷、治療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形神合一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