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鼽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鼽衄
定義與病名
「鼽衄」為中醫病證名詞,泛指鼻腔異常分泌或出血之症,可分為「鼽」與「衄」兩類:
- 鼽(音「求」):指鼻流清涕,多屬外感風寒或肺氣失宣所致,常見於過敏性鼻炎、傷風等病症。
- 衄(音「女ˋ」):即鼻衄,指鼻腔出血,多因肺胃熱盛、陰虛火旺或氣血上逆而發。
經典文獻記載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提及:「春善病鼽衄。」指出春季風邪當令,易犯肺竅,引發鼻部症狀。唐代王冰注釋進一步區分:「鼽,謂鼻中水出;衄,謂鼻中血出。」後世醫家多承此說,並於臨床中細分病因病機。
中醫病因病機
-
鼽(鼻流清涕)
- 外感風寒:風寒襲肺,肺氣不宣,津液外溢為清涕,症見鼻塞、噴嚏、涕稀色白。
- 肺脾氣虛:衛外不固,水濕停聚鼻竅,涕多質清,伴倦怠乏力,常見於過敏體質者。
- 陽明經熱:若涕轉黏黃,兼見口渴、便秘,則可能為陽明鬱熱上熏所致。
-
衄(鼻出血)
-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或外感熱邪,熱迫血行,血從鼻出,色鮮紅,伴口乾、舌紅苔黃。
-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化火,循經上擾鼻竅,出血量多勢急,常見於高壓、易怒者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灼絡,症見反覆衄血、血量少而紅,伴潮熱盜汗。
- 氣不攝血:脾虛氣弱,統血無權,血溢脈外,血色淡紅,兼見面色蒼白、神疲。
相關典籍延伸
- 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及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強調熱邪傷絡為衄血主因之一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將「鼽」歸為「鼻齆」範疇,認為與肺臟虛弱、外邪乘襲相關。
辨證要點
- 辨寒熱虛實:鼽症需分風寒、氣虛;衄症當別實火(肺胃熱、肝火)與虛火(陰虛、氣虛)。
- 察血色與質:鮮紅多屬熱證,淡紅多屬虛證;清涕為寒,黃涕為熱。
附:相關術語
- 鼻淵:鼻流濁涕不止,類似現代醫學之鼻竇炎,與「鼽」之清涕有別。
- 紅汗:古稱衄血代償發汗,屬特殊病理現象,見於《傷寒論》。
此病證涉及肺、胃、肝、脾等多臟腑功能失調,臨床需結合四診,尤重脈象與舌診,以明病機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