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鼽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鼽嚏

鼽嚏為中醫證名,指鼻流清涕並伴有噴嚏之症狀。此證常見於外感風寒或體質偏虛者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病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,故見鼻流清涕、噴嚏頻作。
  2. 肺氣虛弱: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若肺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導致鼽嚏反覆發作。
  3. 脾腎陽虛:脾為後天之本,腎為先天之本,若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上泛鼻竅,亦可致清涕不止。
  4. 少陰之復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「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煩躁鼽嚏」,意指少陰經氣鬱而化熱,內熱上擾,亦可引發鼽嚏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襲肺型:鼻癢噴嚏,涕清稀,惡寒無汗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肺氣虛寒型:鼻塞流清涕,遇風寒加重,氣短乏力,舌淡胖,脈弱。
  3. 脾腎陽虛型:鼻流清涕日久不癒,畏寒肢冷,腰膝痠軟,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鼽嚏,首重辨證論治,常見治法如下:

  • 疏風散寒:適用於風寒襲肺型,方如桂枝湯辛夷散加減。
  • 益氣固表:適用於肺氣虛寒型,方如玉屏風散蒼耳子散
  • 溫補脾腎:適用於脾腎陽虛型,方如附子理中湯腎氣丸加減。

此外,針灸療法亦可配合使用,常取迎香印堂足三里等穴,以通利鼻竅、扶正祛邪。

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提及鼽嚏,除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亦云:「大腸手陽明之脈……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黃口乾,鼽衄喉痹。」顯示鼽嚏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