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尺穴

定位與解剖
曲尺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小品方》,後由《醫心方》引述。其位置在足背內側,具體定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處,當脛骨前肌腱與(⺟)長伸肌腱之間。此處為足太陰脾經與足厥陰肝經交會區域,筋腱與骨節相鄰,氣血匯聚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生殖系統病症:主治少腹疼痛、遺精、疝氣,與肝經循行及氣機疏泄失常相關。
  2. 局部經絡調節:可緩解足踝腫痛、筋腱拘急,因穴位鄰近筋骨,能疏通足三陰經氣血。
  3. 下焦氣化失調:對小便不利、婦女帶下亦有輔助作用,緣於脾經與任脈的間接關聯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以捻轉補瀉為主,適用於實證疼痛或氣滯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多用於虛寒性少腹冷痛或陽氣不足之遺精。

學理探討
曲尺穴雖未歸入正經,然其位近三陰交(脾經)、中封(肝經),故能兼調肝脾二經。古籍強調「對大指岐」取穴,反映其與足大趾內側隱白穴(脾經井穴)的呼應關係,可視為下焦氣血調控的輔助要點。

附註
《醫心方》所述「接腕曲屈處」,提示取穴時需使足部背屈,顯露脛骨前肌腱凹陷,此為定位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