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尺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尺痔
曲尺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肛門側邊出現多發性屈曲漏管之症。此病特徵為肛周反覆化膿、穿潰,形成複雜竇道,膿水淋漓難癒,病程纏綿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曲尺痔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久坐久立、勞倦傷脾,致使濕熱蘊結肛門,阻遏經絡;或因肛癰潰後餘毒未清,氣血失和,潰口難斂,日久形成漏管。其病理特點為「膿毒旁竄」,漏管屈曲延伸,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所述:「患部腫起化膿,延穿數孔,內中結硬」,即指膿毒深伏,竇道交錯,局部氣血凝滯成塊(「結硬」)。
臨床表現
初起肛側生疽或癤,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癒合。數月後周邊再發腫脹,化膿破潰,反覆發作,可形成多個相連竇口,觸之皮下有硬索狀物。患者常伴肛門墜脹、疼痛,或見分泌物黏稠腥臭。
治療方法
-
內治
- 濕熱下注證:治宜清熱利濕、活血散結,方用槐角丸加減(槐角、地榆、黃芩、防風等),或止痛如神湯(秦艽、桃仁、皂角刺等)。
- 氣虛毒滯證:若病程日久,正氣虧虛,可配合托裡消毒散益氣托毒。
-
外治
- 熏洗法:以五倍子湯或苦參湯煎湯熏洗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- 藥線療法:對複雜漏管,可插入含祛腐生肌藥(如白降丹、紅升丹)之藥線,化管引流。
- 掛線療法:適用於深部漏管,以藥線或橡皮筋緩慢切開,避免傷及肛門括約肌。
- 手術切除:若竇道硬化明顯,可手術徹底切除瘻管,術後配合生肌玉紅膏外敷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十三方考》詳載此病症狀:「肛門側邊一寸處,如疽如癤,穿頭後時出膿水不乾……延穿至三四孔後,內中結硬。」指出其纏綿難癒、竇道交結之特點,與現代醫學「複雜性肛瘻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從整體調理濕熱瘀毒,兼顧局部祛腐生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