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發,又稱曲鬢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經穴別名,屬足少陽膽經。其定位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,然核心特徵一致。

定位與取穴

據《太平聖惠方》所述:「曲發二穴,在耳上髮際曲禺陷者中,鼓頜有穴。」意指此穴位於耳前上方,當髮際線彎曲處之凹陷中,張口時可觸及局部肌肉活動所形成的凹陷。後世醫家如《針灸聚英》等將其規範化為「曲鬢」,定位更明確:耳前鬢角髮際後緣,與耳尖水平線相交處,具體約當角孫穴前約一寸,平耳廓根前緣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曲鬢為足少陽膽經之穴,與三焦經、胃經氣血相通。膽經循行頭側,主司少陽樞機,調節半表半裏之氣。此穴鄰近顳部,為頭部氣血輸布之要衝,具有疏風清熱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
主治與臨床應用

  1. 頭面疾患:主治偏頭痛、顳頷關節紊亂、牙痛、目赤腫痛等。因其位近顳頜,針刺可緩解局部經筋拘急,改善張口受限。
  2. 外感熱病:配合風池、太陽等穴,可疏散少陽風熱,緩解感冒引起的頭側脹痛。
  3. 耳疾:與聽會、翳風協用,輔治耳鳴、耳聾,此因膽經循耳,調穴可疏泄耳竅鬱熱。

刺灸法

古法多針刺,現代臨床常以斜刺0.3~0.5寸,局部酸脹感為度;亦可施以艾條溫灸,適用於寒性頭痛。然具體操作須依患者體質與病情辨證。

文獻考據
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其位置,後世醫籍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明其與頭維、懸顱等穴的配伍關係,凸顯其在頭部針灸配穴中的樞紐作用。

此穴古今名稱演變反映中醫腧穴標準化進程,而其在膽經循行與頭部治療中的獨特地位,仍為現代針灸所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