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劑
曲劑為中醫方劑學中重要之藥物劑型,屬傳統加工製劑之一。其製法乃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與麵粉(或麥麩等基質)混合均勻,調節水分至適中狀態,再經自然發酵、切塊成型後乾燥而得。此工藝結合微生物發酵技術,使藥物性質產生變化,增強其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積之功效,尤適用於脾胃運化失調所致之證候。
特點與作用機理
曲劑性味多甘辛溫和,主入脾、胃二經,其發酵過程能促使藥物成分轉化,生成酵素類物質(如澱粉酶、蛋白酶等),助穀食分解,促進消化吸收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類劑型具「消導」之性,能「醒脾開鬱」,調節中焦氣機,適用於食積停滯、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常見曲劑舉例
- 六神曲(又名神曲)
由青蒿、蒼耳、辣蓼等藥與麵粉、杏仁、赤小豆混合發酵製成,功專消食導滯,兼解表邪,常用於食積兼外感或脾虛食少。 - 半夏曲
以半夏為主藥,配伍生薑、白礬等發酵而成,兼具半夏燥濕化痰之效與曲類消食和胃之長,多用於痰濕困脾兼見食積者。 - 建神曲
強化行氣活血之功,除消食外,亦用於氣滯血瘀型胃脘痛。
臨床應用
曲劑可單用或入複方,如《丹溪心法》保和丸即以神曲配伍山楂、茯苓等,治食積停滯;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半夏曲常與陳皮、白朮同用,療痰濕中阻之痞滿。其輕靈之性,尤宜小兒及脾胃虛弱不耐峻攻者。
配伍與加減
- 食積重者,配山楂、麥芽以增消導之力;
- 脾虛明顯,佐黨參、白朮益氣健脾;
- 濕濁內蘊,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。
曲劑體現中醫「藥食同源」與發酵工藝之智慧,其製法與應用,皆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強調藥物與機體功能之動態調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