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頰,又稱曲牙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面部兩側之下頜骨角區域。其名源於該部位骨骼彎曲向前之形態特徵,屬「頰」之範疇。

經絡定位與臨床意義

  1. 解剖對應
    曲頰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下頜角(mandibular angle),為下頜骨後下方之轉折處,主司咀嚼肌附著與下頜運動。
  2. 經絡循行

    • 手太陽小腸經
      據《靈樞·本輸》記載,手太陽小腸經循行「當曲頰」,意指其支脈行經此處,與頭面氣血輸布相關。臨床可透過刺激曲頰附近穴位(如天容、顴髎)調理肩頸不適或耳疾。
    • 足少陽膽經
      同篇提及足少陽膽經位於「耳下曲頰之後」,即風池穴至肩井穴之連線區域。此經絡異常可能引發偏頭痛或牙關緊閉。
  3. 病理關聯
    曲頰部位若見腫脹、疼痛,多與外感風熱或經絡瘀滯有關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頰腫」常屬少陽、陽明經病,可配伍清熱或活血方藥(如黃連解毒湯、桃紅四物湯)加減治療。

古文獻考據

《靈樞》強調曲頰為經絡交會之處,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註解中,進一步闡明其與「齒牙開闔」之功能連結,反映中醫「骨-筋-經絡」一體之理論框架。

此名詞雖少見於現代臨床術語,然於針灸取穴與古典診斷中仍具參考價值,尤重其作為經絡標誌點之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