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節
別名與出處
曲節,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手少陰心經之少海穴。此穴名稱之「曲」,意指肘關節彎曲之狀;「節」則喻關節部位,合稱「曲節」,反映其位置與功能特性。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少海穴定位於肘前區,屈肘時,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之中點凹陷處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屈肘成直角,於肘橫紋內側末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定位。
經絡歸屬與五行屬性
少海為手少陰心經之合穴,五行屬水。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,合穴為經氣深聚之處,主調臟腑氣機。心經屬火,而少海為水穴,水能制火,故具調和心火過亢、寧神定志之效。
主治功能
- 心神疾患:如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癲狂等,因心火擾神所致者。
- 局部病症:肘臂攣痛、麻木不仁,或手顫不能握物。
- 經絡所過之疾:循手少陰心經上擾之頭痛、目赤,或腋脅痛。
- 其他應用:古籍載其可治「寒熱齒齲痛」,乃因心經支脈上行連目系,其別絡繫舌本,故與口腔疾患有間接關聯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可向腕部放射。
- 艾灸:可溫灸3~5壯,或艾條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證或虛性疼痛。
穴名意涵與古籍考證
《醫經理解》釋:「少海,在肘內廉節後,大骨外去肘端五分,屈肘向頭得之。海為水所歸,此為心經合穴,水穴也。」強調其為心經氣血匯聚之處,具滋陰降火之性。另《針灸甲乙經》列其主治「風眩頭痛」,後世醫家擴展其用於情志失調之證,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提及「治寒熱齲齒痛,狂易」。
臨床配伍舉隅
- 配神門穴、三陰交,增強安神之效,治失眠。
- 配後谿穴,舒筋活絡,治肘臂拘急。
- 配內關穴,調理心氣,緩解心悸。
此穴名「曲節」之稱,後世雖少用,然其作為少海穴之別名,仍見於早期針灸文獻,體現中醫穴位命名之象形與功能結合的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