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蟮拱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蟮拱頭

曲蟮拱頭為中醫外科病證名,出自《外科備要》卷中,因其癤瘡形狀類似蚯蚓(曲蟮)拱土隆起之狀而得名。此證屬癤瘡範疇,又稱「螻蛄癤」,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,或氣血瘀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由外感風熱濕毒,或內傷脾胃濕熱,蘊結於肌膚腠理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腐成膿。其特點為癤腫反覆發作,纏綿難愈,瘡形隆起如蚯蚓拱頭,或潰後膿水淋漓,瘡口難斂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瘡形特徵:初起為硬結,漸腫脹隆起,形如曲蟮拱土,頂端或見膿頭,周圍皮膚紅腫熱痛。
  2. 病程特點:癤腫多反覆發作,或此愈彼起,纏綿難癒,甚則潰後形成竇道,膿液清稀或夾雜敗絮狀物。
  3. 伴隨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蘊結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為主。
    • 濕熱偏重者,可用 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合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。
    • 氣血瘀滯者,可佐以 活血散瘀湯(當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大黃等)以行氣活血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可用 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等)調敷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以 九一丹(煅石膏、升丹)提膿去腐,後期用 生肌散(爐甘石、血竭、冰片等)促進瘡口癒合。

相關記載

《外科備要》指出此證與「螻蛄癤」相似,均屬癤瘡遷延不愈之變證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類似病證,強調濕熱毒邪為其主因,治療需注重清解與托毒並行。

此證雖屬外科瘡瘍,然其病機與內在濕熱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故臨證時需內外兼治,方能獲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