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牙
1. 人體部位名
曲牙,又稱曲頰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下頜角之彎曲處。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:「手太陽之筋……上曲牙……」意指手太陽小腸經之經筋循行至此。此部位與下頜關節相鄰,主司口腔開闔,並與牙齒咬合功能相關,故稱「曲牙」。其名「曲」者,形容下頜骨彎曲之形;「牙」者,則強調其與齒牙之關聯。
2. 經穴別名
曲牙亦為頰車穴之別稱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:「曲牙二穴。」唐代王冰注釋:「為頰車穴也。」後世醫籍如《針灸聚英》等沿襲此說,將曲牙列為頰車之別名。
頰車穴
- 歸經:屬足陽明胃經。
- 定位:位於面部,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(約耳垂下一寸),當咀嚼時咬肌隆起處。
- 功能:通絡祛風、清熱開竅,主治牙痛、口噤不開、面癱、頰腫等症。
- 針刺法:直刺0.3~0.5寸,或向地倉穴方向斜刺,可配合艾灸。
學術淵源
曲牙一詞兼具解剖與腧穴雙重意義,反映中醫「同名異指」之特點。其作為部位名,體現經筋循行與局部功能之聯繫;作為穴位別名,則彰顯胃經與口腔、頜面之氣血調控關係。歷代醫家對曲牙之詮釋,多結合臨床應用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頰車治「口僻不正」,而《醫宗金鑒》則載其主「中風口噤」。此類記載,深化了曲牙在針灸與經筋理論中之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