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隅
曲隅,為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中的專有名詞,指頭部兩側彎曲轉折之處,即「曲周」之別稱。隅者,本義為兩邊相交所形成的角,在中醫頭面部定位中,特指顳部(太陽穴區域)與耳前髮際交界處的弧形輪廓。此部位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亦是望診與針灸施治的重要參考。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關聯
- 解剖位置:曲隅位於頭側面,具體為顳骨弓上方、耳廓前緣與髮際交界的凹陷處。此區域肌肉薄而筋骨顯,臨床可觸及顳淺動脈搏動。
- 經絡循行:
- 手少陽三焦經:此經脈循行過耳上角,曲隅恰為其分支所過之處,與耳部疾病、偏頭痛等症候相關。
- 足少陽膽經:膽經循行頭側,曲隅鄰近其循行路徑,故膽火上炎或風邪侵襲時,此處可現脹痛或壓痛。
- 診斷意義:
- 曲隅周圍若見青筋浮露,多提示氣滯血瘀,常見於長期頭痛或情志不舒者。
- 按壓此處有酸脹感,可能為少陽經氣機不暢,可見於外感病邪初犯少陽之證。
臨床應用
- 針灸取穴:曲隅鄰近「懸顱」「頷厭」等穴,針刺可疏解少陽經鬱熱,治療偏頭痛、牙痛等。
- 推拿手法:以指腹輕揉曲隅,能舒緩少陽經氣滯,輔助改善眩暈、耳鳴等症狀。
曲隅雖非獨立穴位,然其作為經氣轉輸之樞紐,於頭面部辨證中具特殊意義,體現中醫「以部候經」的診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