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折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折處

解剖部位名,指肢體關節可屈曲活動之處,屬中醫骨傷科與經筋理論中的重要概念。見於《江氏傷科學》,其強調關節屈側的動態結構,與經脈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筋與關節聯屬
    曲折處為經筋所繫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筋聯綴百骸」,主司關節屈伸。十二經筋各有所屬,如足太陽經筋「結於膝」,足厥陰經筋「絡諸節」,故曲折處損傷常影響對應經筋功能。
  2. 氣血匯聚之所
    中醫認為「氣血流注關節」,曲折處為氣血轉輸之樞紐。若外邪侵襲或勞損過度,易致氣滯血瘀,表現為腫痛、屈伸不利,如「痹證」「筋傷」等病機。
  3. 與五體關係
    依《靈樞·五色》,「筋為剛,肉為牆」,曲折處的穩定需筋(肌腱、韌帶)與肉(肌肉)協調。若肝血不足(肝主筋)或脾虛(脾主肌肉),可致屈伸障礙。

臨床相關病症

  • 跌打損傷:外力致曲折處筋絡受損,如「肘後脫臼」(見《傷科補要》)。
  • 風濕痹阻:寒濕凝滯關節屈側,形成「鶴膝風」(膝部腫大屈伸難)。
  • 痿證:氣血不榮經筋,如「足痿不用」(見《素問·痿論》)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載:「肘骨者,上肢曲折之要關」,強調此類部位需手法復位時「順其屈伸」;《針灸甲乙經》亦多取曲折處腧穴(如曲池、委中)調氣血。

總結特徵
曲折處不僅為解剖結構,更是中醫「動態平衡」理論的體現,涉及筋、骨、氣血三者關係,為傷科與針灸治療之關鍵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