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曲周,又稱曲隅,為中醫針灸學中的重要穴位,隸屬於足陽明胃經。其位置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的頰車穴,位於耳垂下緣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,當下頜骨轉角上方,動脈環繞一周,故得名「曲周」。
經絡歸屬與定位
曲周屬足陽明胃經,此經脈循行於面部,主司氣血運行,與消化系統及頭面五官功能密切相關。根據《靈樞·雜病》記載:「顑痛(即面頰疼痛),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,立已。」說明此穴可通過刺絡放血,迅速緩解頰部疼痛,展現其通絡止痛之效。
功能與主治
- 局部治療作用:
曲周穴位於面部,主要用於治療頰腫、牙痛、口噤不開、下頜關節紊亂等局部病症。其所在位置鄰近咬肌,刺激該穴可調節肌肉張力,改善咀嚼功能。 - 經絡循行效應:
足陽明胃經「上循髮際,至額顱」,故曲周亦能間接影響頭面氣血。古籍提及刺此穴見血可治「顑痛」,反映其能疏通陽明經氣,化解氣血壅滯所致之面頰脹痛。 - 與頰車穴的關聯:
曲周與頰車穴位置相近,功能相仿。頰車穴主治口眼歪斜、齒痛,而曲周更強調對動脈血絡的刺激,兩者皆屬陽明經「多氣多血」之穴,適用於實熱證或氣血瘀阻之症。
操作與針刺特點
古典針法重視「刺血」:
- 《靈樞》強調刺曲周動脈出血以瀉實熱,此為瀉法的具體應用,適用於急性痛症或陽明經火熱上攻。
- 現代臨床亦可用毫針斜刺或平刺,配合艾灸溫通,治療慢性下頜關節疾病。
古籍考證
明代馬蒔於《靈樞注證發微》中注解:「此穴在耳下曲額端,動脈環繞一周,故曰曲周。」指出其命名源於解剖特徵,並呼應《靈樞》原文對動脈刺絡的記載,凸顯古人對局部血絡與經穴關係的細膩觀察。
曲周穴的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,結合動脈刺絡的獨特技法,成為陽明經頭面部病症的關鍵調治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