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曲轉」詳解
定義與源流
「曲轉」為中醫骨傷科術語,首見於唐代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斷方》,屬骨關節損傷後期功能鍛鍊之重要療法。其核心在於通過系統性屈伸運動,配合藥物外敷與固定,促進關節氣血流通,防止筋脈黏連,以達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目的。
理論基礎
- 經筋理論:
中醫認為「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關節活動需賴經筋彈性與滑利。損傷後氣血瘀滯易致經筋拘急,曲轉法透過「以動通瘀」之理,維持經筋柔韌性。 - 動靜平衡觀:
契合《內經》「屈伸為之變,陰陽為之兆」思想,強調關節需在固定(靜)與運動(動)間取得平衡。過度制動則氣血凝澀,適度曲轉可「通則不痛」。
操作要點
- 時機選擇:
需待骨折初步癒合(約傷後2-3週),經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手法復位後施行,避免影響骨痂形成。 - 方法特色:
以「漸進式」為原則,如手腕、指節等小關節,先以絹布包裹藥貼(常用活血化瘀之乳香、沒藥),再行「小幅度高頻次」屈伸(每日數十至百次),隨腫痛減輕逐步增加幅度。 - 輔助療法:
常配合「燙洗法」(如海桐皮湯熏蒸)以溫經通絡,或針灸陽陵泉、阿是穴等,增強舒筋活絡之效。
臨床應用
- 適應症:
適用於「筋傷」「骨錯縫」等病症,如橈骨遠端骨折後腕關節僵硬、踝關節扭傷後活動受限等。 - 禁忌辨證:
若見關節紅腫熱痛屬「濕熱痹阻」證,或骨折未穩定期(觸診有骨擦音),則不宜強行曲轉,當先以清熱利濕或續筋接骨為治。
古籍佐證
《傷科補要》進一步闡釋:「筋絡雖連,屈伸不利者,當以導引之術漸開其結」,與曲轉法互為補充,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之治未病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