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曲轉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曲轉處

解剖部位名,出自《理傷續斷方》,為中醫骨傷科及經絡理論中對關節活動部位的專稱,特指人體可進行屈曲、旋轉動作的關節結構。此類部位在生理上兼具靈活性與穩定性,於中醫理論中,與氣血運行、經絡循行及筋骨平衡密切相關。

生理與功能特性
曲轉處涵蓋人體主要活動關節,如肩、肘、腕、髖、膝、踝等,其構造符合「筋束骨、骨張筋」的中醫筋骨關係。此處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,主司運動與穩定;「骨」為關節骨骼支架,二者協調使曲轉處得以靈活運轉。中醫認為,此類關節的順暢活動,依賴肝血濡養(肝主筋)與腎精充實(腎主骨),若肝腎虧虛或氣血瘀滯,易致屈伸不利。

經絡聯繫
曲轉處多為經絡氣血匯聚之要道,尤其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與三陰經的循行多經過大關節。例如:

  • 肘部: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循行於此,與心肺功能相關。
  • 膝部: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所過,反映脾胃氣血盛衰。
    關節周圍的「經筋」系統(見《黃帝內經》),亦沿曲轉處分布,主司運動協調,若外邪侵襲或勞損過度,可引發「經筋拘急」或「骨錯縫」等病症。

病理相關
曲轉處易因外力或內傷致病,常見證型包括:

  1.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後局部腫痛、屈伸障礙,屬「傷筋動骨」範疇,治宜活血化瘀如桃紅四物湯。
  2. 風寒濕痹:關節酸痛、重著,遇寒加劇,與「痹證」相關,可選獨活寄生湯祛風除濕。
  3. 肝腎不足:年老關節退化、活動無力,需補益肝腎如左歸丸。

診療應用
傳統手法如「理筋正骨」強調恢復曲轉處的「骨正筋柔」,通過推拿、針灸刺激周圍穴位(如膝關節附近的犢鼻穴、肘部的曲池穴),以疏通經絡氣血。此外,導引術(如五禽戲)亦注重曲轉處的鍛鍊,以維持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」的生理狀態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動態平衡」思想,將關節功能置於氣血、臟腑系統中綜合考量,為傷科與內科調治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