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驅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驅蟲
驅蟲為中醫治法之一,亦稱「殺蟲」,指運用具有殺滅或驅除寄生蟲功效的藥物,治療因人體感染寄生蟲所引發的病症。此法主要針對腸道寄生蟲,如蛔蟲、蟯蟲、縧蟲、鈎蟲等,亦可應用於血吸蟲、陰道滴蟲等其他寄生蟲疾病。
病因與病機
中醫認為,寄生蟲病多因飲食不潔、接觸穢濁環境,或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蘊,致使蟲體孳生。蟲居腸道,擾亂氣機,耗傷氣血,甚或穿行他處,引發諸症。
臨床表現
腸道寄生蟲常見症狀包括:
- 臍周腹痛,時發時止
- 食欲異常,或厭食,或嗜食異物(如泥土、生米)
- 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
- 夜間磨牙,肛門瘙癢(蟯蟲病)
- 糞便中可見蟲體或蟲卵
若蟲體結聚成團,可致腸道阻塞;蛔蟲上竄膽道,則引發「蛔厥」(膽道蛔蟲症),症見脅腹劇痛、四肢厥冷。
常用藥物
中醫驅蟲藥多具毒性,需針對蟲種選用,常見如下:
- 使君子:善驅蛔蟲、蟯蟲,尤宜小兒,可炒香嚼服。
- 苦楝皮:專殺蛔蟲、鈎蟲,外用可治疥癬。
- 檳榔:驅縧蟲、薑片蟲效佳,兼能行氣消積。
- 雷丸:破殺縧蟲、鈎蟲,宜研末沖服。
- 榧子:潤腸驅蟲,治縧蟲、蟯蟲,且毒性較低。
- 鶴草芽:專殺縧蟲,有效成分為鶴草酚。
- 南瓜子:配伍檳榔可增強驅縧蟲之效。
配伍與運用
- 兼脾胃虛弱:配黨參、白朮以健脾扶正。
- 濕熱內蘊:佐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。
- 腹痛甚者:加木香、枳實理氣止痛。
- 蟲積成疳(小兒疳積):聯合消疳藥如胡黃連、蘆薈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採用外治法,如:
- 灌腸法:以苦楝皮煎湯保留灌腸,治蟯蟲肛癢。
- 敷貼法:用雄黃末調敷肚臍,輔助驅蟲。
驅蟲法需辨明蟲類與體質,合理配伍,以達祛邪不傷正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