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屈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屈法

屈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冷候》,屬被動運動手法範疇,主要針對關節活動功能障礙,透過外力協助關節完成屈曲動作,以恢復其正常活動度。此法多應用於上肢(如肘、腕關節)與下肢(如膝、踝關節),常見於風寒濕痹、筋脈拘攣或傷後關節僵硬等症。

操作要點與應用

  1. 手法原理
    屈法以「鬆筋活絡、滑利關節」為核心,結合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之理論,透過緩和漸進的外力牽引,逐步鬆解黏連的軟組織,促進氣血運行,使關節恢復「骨正筋柔」的生理狀態。
  2. 具體操作

    • 單手屈法:施術者一手固定關節近端,另一手握持遠端,緩慢施力使關節屈曲至患者可耐受角度,維持片刻後復位,反覆數次。
    • 雙手協同屈法:適用於大關節(如膝關節),雙手分別托扶關節上下端,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逐步增加屈曲幅度。
  3. 臨床辨證應用

    • 風寒濕痹:關節屈伸不利伴冷痛,屈法配合擦法、揉法以溫經散寒。
    • 筋脈失養:術後或久病致關節僵硬,屈法結合㨰法以濡養筋脈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外傷後關節黏連,屈法配合彈撥法以行氣活血。
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
屈法與「伸法」相對,二者常交替使用,構成「屈伸法」複合手法;另與「搖法」差異在於,屈法專注單一平面運動,而搖法則為多軸向環轉。古典文獻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強調,屈伸類手法需「量其勢而漸進」,避免粗暴施力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被動活動誘導氣血調和,為傷科與痹症治療的重要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