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屈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屈骨
屈骨,又稱「曲骨」,為人體部位名,位於下腹部,屬任脈經穴。此名最早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後世醫籍多沿用「曲骨」之名,然二者實指同一部位。
位置與解剖
屈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之中點處,當腹部正中線上,臍下五寸。解剖學上,其表層為皮膚及皮下組織,深層為腹白線及膀胱等組織。此處為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之交會穴,與衝脈亦有密切聯繫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絡歸屬:屈骨屬任脈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司生殖、泌尿系統功能。此穴與肝經交會,故亦與疏肝理氣、調節下焦氣機相關。
- 主治功能:
- 生殖系統:主治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帶下等病症,具調理衝任、固攝精關之效。
- 泌尿系統:用於小便不利、遺尿、淋證等,能通利水道、清熱化濕。
- 局部病症:對下腹疼痛、疝氣等亦有緩解作用。
臨床應用
歷代醫家對屈骨之運用多見於婦科與男科疾患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治「小便難」,而《千金要方》則強調其對「婦人絕嗣不生」之療效。針刺此穴時,多採直刺或斜刺法,深度約0.5至1寸,需避開膀胱充盈狀態。灸法則適用於虛寒證,以溫補下元。
與相關穴位的區別
屈骨與鄰近之「中極」、「關元」同屬任脈下腹部要穴,然功能各有側重:
- 中極:偏重膀胱氣化,主治癃閉。
- 關元:為培補元氣要穴,長於虛損證。
- 屈骨:則以調理生殖與泌尿見長,尤擅局部氣血瘀滯之證。
此穴之命名,或與其所在位置(恥骨聯合處略呈彎曲)相關,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之思維。後世雖多稱「曲骨」,然「屈骨」一名仍具歷史意義,反映古籍用字之演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