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屈骨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屈骨端

屈骨端,又稱曲骨穴,為中醫針灸學中的重要穴位,屬任脈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失精,五臟虛竭,灸屈骨端五十壯,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。」此處描述其位置與主治功能,指出屈骨端位於下腹部,恥骨聯合上緣中央凹陷處,形如彎月,故名「曲骨」。

定位與取穴

屈骨端位於人體前正中線上,恥骨聯合上緣,約當臍下五寸處。取穴時可仰臥,於腹部正中線觸及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即為此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屈骨端為任脈足厥陰肝經之交會穴,任脈主一身之陰,肝經主疏泄,故此穴具有調節下焦氣機、疏肝理氣之效。

主治功能

  1.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

    • 男子遺精、陽痿、小便不利。
    • 女子月經不調、帶下、不孕、陰挺(子宮脫垂)。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特別提及灸屈骨端可治「失精,五臟虛竭」,顯示其補益下元、固精止遺之效。
  2. 下焦氣機不暢

    • 小腹脹痛、疝氣。
    • 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之淋證、癃閉。
  3. 局部病症

    • 恥骨聯合區域疼痛、濕疹。

操作方法

臨床常用針刺艾灸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針感多向下腹或外陰部放射。
  • 艾灸:可溫灸3~5壯,或艾條灸10~15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關元三陰交,治遺精、陽痿。
  • 中極膀胱俞,治小便不利。
  • 帶脈八髎,治婦科帶下病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小便難,水脹滿,溺出少,屈骨端主之。」顯示其利水滲濕之功。

屈骨端為調理下焦之要穴,臨床廣泛應用於生殖、泌尿系統疾病,兼具補益與疏泄雙重作用,體現中醫「調氣和血,平衡陰陽」之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