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屈曲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屈曲漏
屈曲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漏(肛瘻)之一種,特徵為漏管走行曲折,分支繁多,難以直接施藥至病灶深處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載:「其管屈曲不直,難以下藥至底也。」意指漏管結構複雜,非直線單一管道,故治療難度較高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屈曲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常見於肛門癰腫(肛周膿腫)潰後餘毒未清,或久病正虛,毒邪深伏,腐蝕肌肉而成漏管。其病理特點為「毒邪纏綿,竄絡成漏」,濕熱與瘀血互結,致使漏管蜿蜒曲折,甚至形成多處支管,纏繞肛周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肛周反覆流膿血,瘡口久不癒合,按壓周圍可觸及硬索狀物(漏管),或伴局部腫痛、瘙癢。若漏管深且屈曲,膿液排出不暢,易急性發作,出現紅腫熱痛;若病程遷延,則氣血耗傷,可見體虛乏力、瘡口色淡等虛象。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治療屈曲漏,首重「祛腐生肌,疏通絡脈」。因漏管曲折,外治需配合藥線引流、掛線療法或手術切開,以徹底清除腐敗組織。內服藥則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,如《醫宗金鑒》之「活血散瘀湯」加減,或配合托裏透膿之品如黃芪、當歸,助正氣托毒外出。
古籍論述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提及:「漏管迂迴,如樹之根,須審其走向,方能斷其源。」強調需辨明漏管走向,方能根治。歷代醫家多認為,此類複雜肛漏需結合外治手法與內服調理,單一療法難奏全效。
屈曲漏之辨治,體現中醫對外科疾病「辨絡施治」的特色,重視局部與整體關聯,至今仍為臨床難題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