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胠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胠脅痛

證名,指腋下至脅肋部位之疼痛,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。此證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,多與肝膽經絡氣機失調、氣滯血瘀,或外邪侵襲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於脅肋,致脹痛或竄痛。
  2. 瘀血阻絡: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寒濕熱之邪客於少陽經脈,經氣不利,可牽引胠脅疼痛。
  4. 肝膽濕熱:濕熱蘊結肝膽,熏蒸脅肋,多伴口苦、尿黃等症。
  5. 陰血虧虛:肝腎陰虛,筋脈失養,脅肋隱痛,綿綿不休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氣滯證:脹痛走竄,情緒波動加重,苔薄白,脈弦。
  • 血瘀證:刺痛拒按,夜間尤甚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濕熱證:灼痛伴身熱、口苦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陰虛證:隱痛悠悠,眩暈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相關經典論述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少陽膽經「循脅裡,出氣街」,其病則「胸脅痛不能轉側」;《金匱要略》亦載肝著證「其人常欲蹈其胸上」,皆與胠脅痛機理相通。

此證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可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