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軀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軀骨
軀骨,又稱軀乾骨,為人體骨骼系統之核心部分,位於頭部與四肢之間,構成軀幹之骨架。其主要包括脊骨、胸骨、肋骨等,具有支撐軀體、保護內臟及協調運動之功能。
- 脊骨(脊柱)
脊骨為軀骨之主幹,由33節椎骨組成,分為頸椎(7節)、胸椎(12節)、腰椎(5節)、骶骨(5節融合)及尾骨(4節融合)。中醫稱脊骨為「督脈所過之處」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陽氣,與腎氣相通。脊骨之健康與腎精充盛與否密切相關,若腎氣不足,可致脊骨失養,出現腰酸背痛、骨弱無力等症。 - 胸骨
胸骨位於胸前正中,呈扁平長骨,分為胸骨柄、胸骨體及劍突三部分。中醫認為,胸骨與心肺功能相關,其前方為「膻中穴」,乃宗氣所聚之處,主司呼吸與氣機運行。胸骨若受外力損傷或氣滯血瘀,可能影響心肺功能,導致胸悶、氣短等不適。 - 肋骨
肋骨共12對,呈弓形,後端連接胸椎,前端藉助肋軟骨與胸骨相連。中醫將肋骨歸屬於「肝」所主,因肝主筋,肋骨之運動與肝血之濡養密切相關。若肝氣鬱結或血虛,可致肋部脹痛、牽掣不適,甚則影響呼吸。
中醫對軀骨之認識
中醫理論中,軀骨不僅為形體之支架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連。軀骨之強健與否,反映腎氣、肝血及脾胃運化之盛衰。腎主骨生髓,肝主筋束骨,脾胃化生氣血以濡養骨骼,故軀骨之病變常從肝腎、氣血調理入手。此外,軀骨周圍分布多條經絡,如督脈、膀胱經等,其氣血運行通暢與否,亦直接影響軀骨之功能與健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