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軀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軀殼,在中醫學中泛指人體的形體結構,與「精神」相對,構成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形」與「神」為生命兩大要素,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」,強調形神合一乃養生要旨。

從經絡藏象理論而言,軀殼包含皮、肉、筋、脈、骨五體,分別對應五臟:肺主皮毛、脾主肌肉、肝主筋、心主血脈、腎主骨髓。此結構不僅是臟腑功能的外在顯現,更通過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的氣血輸布,與內在臟腑形成表裏相應的整體。

在病因病機方面,外邪侵襲多由軀殼而入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指出:「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」。六淫致病常循皮→絡→經→腑→臟的層次深入,故中醫診法尤重望形體、切脈絡,從軀殼變化推測內在病變。如《傷寒論》辨太陽病之「項背强几几」,即從軀殼徵候判斷經氣運行狀態。

養生導引術亦重視軀殼調攝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引導法「舒展四肢,搖動百節」,通過運動肢體以宣通經絡。五禽戲、八段錦等傳統功法,皆以形體動作導引氣血,達到「骨正筋柔」的生理狀態。

歷代醫家對軀殼與精神的互動關係多有闡發,如張景岳《類經》註解:「形者神之質,神者形之用」,說明軀殼既為精神活動的載體,其健康狀態亦受情志影響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