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取鼻痔秘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取鼻痔秘法
取鼻痔秘法為中醫外科治療鼻息肉之傳統手術方法,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。此法結合藥物外用與器械操作,旨在祛除鼻內息肉(中醫稱「鼻痔」),以通利鼻竅,緩解鼻塞、流涕等症狀。
操作步驟
- 藥物準備:
先以「茴香草散」研末吹入鼻腔。茴香草散具辛散通竅、行氣活血之效,可局部麻醉並收斂息肉根部,減少出血。 - 器械設置:
取細銅箸兩根,於箸頭各鑽一孔,以絲線穿過孔中,使兩箸相距約五分(約1.5公分)。此設計類似現代鉗夾器械,透過絲線絞緊之力固定息肉根部。 -
手術操作:
- 將銅箸伸入鼻腔,直抵鼻痔根部。
- 絞緊絲線,使箸頭緊縛息肉基底部,繼而向下拔除,使鼻痔脫落。
- 術後再吹入止血藥末(如百草霜、蒲黃炭等),以收斂創口,防止出血。
中醫理論基礎
鼻痔多因肺經濕熱、氣血瘀滯,或風寒外襲、痰濁凝結所致。此術法直接祛除有形之邪,符合中醫「祛腐生新」之理,術後鼻腔氣血得通,津液輸布恢復,可改善鼻窒、嗅覺減退等症。
相關中醫名詞
- 鼻痔:即鼻息肉,屬「鼻淵」「鼻窒」範疇,多與肺脾功能失調相關。
- 茴香草散:方中茴香辛溫行氣,草烏散結止痛,合用可局部麻醉並軟堅散結。
- 絲線絞法:為中醫傳統結紮術之一,亦用於痔瘡、疣贅等切除,原理為阻斷患處氣血,使其壞死脫落。
此法體現中醫外科「簡、便、效、廉」之特色,然操作需熟練,以精準定位息肉根部,避免損傷鼻絡。後世亦發展出「烙法」「熏鼻法」等輔助療法,以降低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