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承漿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承漿疔

定義與病位
承漿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唇疔」範疇,特指生於承漿穴處之疔瘡。承漿穴位於下唇下方凹陷處,屬任脈與督脈交會之所,《治疔匯要》載其「生於唇棱下陷中,系督脈所經之處」,強調其經絡歸屬與病位特異性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火毒蘊結或濕熱上攻所致:

  1. 火毒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而化火,火毒循經上炎,聚於唇周。
  2. 外邪侵襲:風熱或暑濕之邪外犯肌表,與內火相搏,鬱滯成毒。
  3. 經絡氣血壅滯:承漿穴為任脈要穴,若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毒邪易滯留發為疔瘡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可見粟米狀膿頭,周圍紅腫堅硬,伴灼熱疼痛,甚者腫勢蔓延至頦下或面頰。若火毒壅盛,可現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頭未潰,脈數有力。
  2. 濕毒夾熱證:腫脹伴滲黃水,疼痛纏綿,舌苔黃膩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佐以通絡散結:

  • 內治: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熱盛加石膏、知母;濕重佐以蒼朮、薏苡仁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,成膿期以刀針排膿,後期用生肌玉紅膏促癒。

古籍考證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唇疔「毒發於脾胃二經」,而承漿疔因位近任督,易引動內火,故病情較急。《瘍醫大全》更指出「疔毒走黃」之險,強調早期瀉火截毒之要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唇疔:泛指口唇周圍所生疔瘡,分上唇疔(脾經)、下唇疔(胃經)等。
  • 疔瘡走黃:毒邪內陷之危候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