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取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取穴法
取穴法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基礎,指確定穴位位置及臨床選穴之方法。其內容可分為兩大範疇:一為定位取穴之技術,二為治療選穴之原則。
一、定位取穴法
定位取穴法乃依據人體解剖標誌、骨度分寸及指寸比例等,準確測定穴位所在位置之方法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,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膏肓俞之取穴法:「令人正坐曲脊……」;《標幽賦》則云:「大抵取穴之法,必有分寸;先審自意,次觀肉分。或屈伸而得之,或平直而安定。」
1. 骨度分寸法
此法將人體各部位按骨骼長度劃分為若干等份,每一等份為一寸,作為量取穴位之基準。例如:
- 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
- 兩乳頭之間為8寸
- 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
2. 指寸法
以患者自身手指寬度作為測量單位,常見方法包括:
- 中指同身寸:中指中節兩端橫紋間為1寸
- 拇指同身寸:拇指指節寬度為1寸
- 橫指同身寸(一夫法):四指併攏寬度為3寸
3. 體表標誌法
依據人體自然標誌定位,如:
- 固定標誌:五官、指甲、骨性突起(如第七頸椎棘突)
- 活動標誌:關節、肌肉皺襞(如曲池穴於屈肘橫紋外側端)
4. 簡便取穴法
某些穴位有簡易定位方式,如:
- 風市穴:直立垂手,中指尖端處
- 勞宮穴:握拳時,中指指尖所點處
二、治療選穴法
治療選穴法為針灸臨床辨證施治之核心,依據《醫學入門》所載:「取者,左取右,右取左,手取足,足取頭,頭取手足三陽,胸腹取手足三陰……」其法多元,主要包括:
1. 近部取穴
於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穴,如:
- 頭痛取百會、太陽
- 胃痛取中脘、梁門
2. 遠道取穴
依據經絡循行,選取遠離病所之穴位,如:
- 面口合谷收(面部疾患取合谷)
- 腰背委中求(腰背痛取委中)
3. 辨證取穴
根據臟腑經絡辨證選穴,如:
- 肝鬱取太衝
- 脾虛取足三里
4. 對症取穴
針對特定症狀選取經驗效穴,如:
- 發熱取大椎、曲池
- 失眠取神門、三陰交
5. 左右交叉取穴
即「巨刺」、「繆刺」之法,如:
- 左側肢體疼痛,取右側相應穴位
6. 上下配穴法
結合上肢與下肢穴位,如:
- 內關配公孫(治療心胸疾患)
- 合谷配太衝(開四關以調氣血)
結語
取穴法乃針灸療效之關鍵,精準定位與辨證選穴相輔相成。歷代醫家累積豐富經驗,形成系統化理論,臨床需靈活運用,方能發揮針灸之最大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