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取蛀牙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取蛀牙法

定義
取蛀牙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專用於蛀牙(齲齒)之處理,透過外敷藥物促使蛀牙鬆動脫落,或緩解蛀蝕所致之疼痛。此法屬傳統牙科外治技術,以藥性直接作用於患處,兼具祛腐、止痛之效。

藥物組成與配伍
傳統取蛀牙方劑多選用辛熱有毒或具腐蝕性之藥材,以加速蛀牙脫落。常用配伍如下:

  1. 硼砂:性涼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防腐,緩解牙齦腫痛。
  2. 朱砂(辰砂):微寒有毒,能鎮靜安神,外用可抑菌。
  3. 碯砂(氯化銨):具腐蝕性,助軟化蛀牙根部。
  4. 川烏、附子:大辛大熱,溫經散寒、麻醉止痛,減輕患處疼痛。
  5. 蟾酥:解毒消腫,含麻醉成分,可局部鎮痛。
  6. 信砒(砒霜):劇毒,微量外用能腐蝕壞死組織,促進蛀牙脫落。

製法與用法

  1. 研末調和:將上述藥材研極細末,依比例混合,或以水、醋調成糊狀。
  2. 局部外敷:清潔患處後,取藥末少量點塗蛀牙孔洞或牙根周圍,避開健康牙齦。
  3. 作用機制:藥物滲透後,逐漸腐蝕殘存蛀牙組織,鬆動牙根,最終使其自然脫落;同時辛熱藥性可溫通經絡,緩解疼痛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蛀牙多因「胃火熾盛」或「腎虛髓虧」所致,蛀蝕牙體屬「蟲蝕」之象(古人以「蟲」喻齲壞)。取蛀牙法以外藥攻伐局部,符合「祛腐生新」原則,輔以辛溫藥疏通氣血,標本兼顧。

適應症

  • 蛀牙已嚴重蛀蝕,牙體鬆動難以保留者。
  • 蛀牙疼痛劇烈,暫無條件拔牙時之緩解措施。

附註
此法為古籍所載,現代臨床多結合牙科技術處理蛀牙。然其藥物配伍思路,如蟾酥、川烏之鎮痛作用,仍見於部分中醫牙科外治方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