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齲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齲脫
病名,指因齒齲(齲齒)導致牙齒鬆動脫落的病證。此名出自《仁齋直指方》,書中記載:「手陽明之支脈入齒,壅則齒浮,虛則宣露,挾風則上攻頭面,疳(匿^蟲)則變成齲脫。」說明齲脫與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機與病因
- 經絡失調:
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齒齦,若經氣壅滯或虛弱,可致牙齒浮動、牙齦萎縮(「虛則宣露」),進一步發展為齲齒,終至牙齒脫落。 - 風熱上攻:
外感風熱或內生鬱火,沿經上擾頭面,侵襲齒齦,導致牙齦腫痛、腐敗,加速齲齒惡化,形成齲脫。 - 疳(匿^蟲)蝕齒:
中醫「疳證」泛指慢性消耗性疾病,若兼夾蟲蝕(如寄生蟲或濕熱腐蝕),則易蛀蝕牙體,造成齲壞脫落。此與現代醫學「齲齒菌斑」致病的概念部分相通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氣血失調與外邪結合的整體觀。
相關證候與發展
- 齒齲:齲脫的前期階段,表現為牙齒蛀蝕、疼痛,若未及時調治,可漸至牙根鬆動。
- 牙宣:牙齦萎縮、齒根外露,常與齲脫併見,多因腎虛或胃火上炎所致。
- 風火牙痛:齲齒伴隨急性牙齦腫痛,屬風熱實證,可能加速牙體損壞。
中醫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,故齲脫亦與腎氣不足相關。若腎虛精虧,骨髓失養,則牙齒脆弱易蛀;加上陽明經濕熱熏蒸,更易形成齲壞。此外,脾胃濕熱亦為常見內因,因足陽明胃經亦過齒齦,濕熱蘊結可腐蝕牙體。
古籍參考
除《仁齋直指方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明有餘,則齒痛」,而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區分「牙齒蟲蝕」與「齒齲」的發展過程,均為齲脫的理論基礎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表現與體質分析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