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齲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齲蛀
病名,屬中醫齒科疾患範疇,指牙體因蛀蝕而空洞,伴隨疼痛之症。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亦稱「齒齲」,與現代醫學之齲齒相類,然中醫理論側重內外因交互致病,非僅局部蛀蝕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齲蛀成因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胃火熾盛: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蘊積脾胃,上攻齒齦,腐蝕牙體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「腎主骨」,故腎陰不足、虛火上炎,亦可能導致牙體失養,易受蛀蝕。
- 蟲蝕風侵:古醫籍多歸因於「牙蟲」,實為風火濕熱鬱結,化生腐濁之氣,蛀蝕牙體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述:「齲齒者,由蟲蝕齒根,令齒朽也。」
- 經絡氣血失和: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經氣不暢,氣滯血瘀,牙體失於濡養,則易成蛀。
臨床表現
- 牙體表面出現黑褐蛀孔,輕者僅琺瑯質受損,重者深入牙髓,疼痛劇烈。
- 伴隨牙齦腫脹、口氣穢濁,或遇冷熱酸甜刺激而痛增。
- 若腎虛火旺者,可能兼見腰膝酸軟、咽乾舌紅等虛象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胃火實證:蛀牙疼痛劇烈,牙齦紅腫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
- 腎陰虛證:牙齒疏鬆易蛀,隱痛綿綿,伴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。
- 風熱外襲:蛀牙疼痛驟發,患處腫脹,或見發熱惡風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薄荷連翹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齲蛀與「陽明經熱」相關,提出外治與內服並重。
- 《外科正宗》記載以牢牙散外敷固齒,輔以清熱解毒之劑內服。
外治法
傳統中醫外治注重局部祛腐殺蟲,如:
- 砒霜丸(古方,今慎用)塞蛀孔以止痛。
- 細辛、花椒等研末敷患處,辛散止痛。
- 銀針刺絡:於齦交穴放血,瀉陽明鬱熱。
齲蛀一症,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兼顧清熱、滋腎、通絡等法,與西醫局部修補互為補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