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去火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去火毒

中醫名詞解釋
「去火毒」為中藥炮製術語,特指處理膏藥時去除其刺激性物質的步驟。中醫認為,膏藥經高溫熬製後,若直接貼敷於皮膚,可能因殘留「火毒」而引發局部反應,如瘙癢、紅腫、水泡,甚至潰爛。此現象與中醫理論中「火熱之邪」傷及肌表的病理概念相符,故需透過特定方法化解其燥烈之性。

火毒的成因與中醫理論
中醫認為,「火毒」源自膏藥製程中的火性積聚。膏藥多以植物油(如麻油)與黃丹(鉛丹)高溫煉合,過程中火候熾盛,易使藥性偏燥熱。此燥熱之性若未經調和,則可能轉化為「毒」,即《黃帝內經》所云「熱盛則腐」之理。此外,火毒亦與「伏火」概念相關,指火邪潛藏於藥材或製劑中,需透過時間或外環境導引方能消散。

去火毒的具體方法

  1. 陰置法
    將新熬製的膏藥靜置於陰涼通風處,如地窖或陶罐中,歷時數日至數週。此法依循「陰陽平衡」原則,利用自然界陰氣緩解火毒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膏成後,埋土中七日,以去火性」,即此理。
  2. 水浸法
    將膏藥連同容器浸於井水或流動涼水中,每日換水,持續3至7日。井水性寒,能引火下行,符合中醫「以寒制熱」的治療思想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亦載有「以水漬藥,去其燥烈」的類似記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去火毒不僅是物理處理,更體現中醫「制藥如製敵」的哲學。火毒屬陽邪,陰置與水浸法則屬「陰治法」,暗合《傷寒論》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大法。此外,此過程亦類似中藥炮製中的「退火」或「伏火」技術,如煅牡蠣、煅龍骨等礦物藥均需經過類似處理以減其峻性。

歷史文獻佐證
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明確記載膏藥「去火毒」的必要性,強調「新膏暴用,傷肌敗肉」。清代《外科正宗》更詳述以「流水浸膏」之法,使火毒隨水而泄。這些方法至今仍為傳統中藥製劑學所沿用,彰顯其臨床實用性與理論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