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去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去胎

「去胎」為中醫術語,指因孕婦體質虛弱或罹患疾病,無法正常養育胎元,甚至可能危及母體健康時,透過內服或外用中藥等方法中止妊娠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二》明確記載:「妊娠欲去胎候:此謂妊娠之人羸瘦,或挾疾病,既不能養胎,兼害妊娠,故去之。」此論述指出,若孕婦氣血不足、形體羸瘦,或兼夾病理因素(如癥瘕積聚、痰濕瘀阻等),導致胎元失養或反損母體,則需考慮去胎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妊娠需依賴母體氣血充盈、衝任調和。若母體正氣虛衰,或胞宮環境失調(如寒凝、血瘀、痰濕等),則胎元難以穩固生長。此時,去胎的目的在於「祛邪安正」,避免母體因虛弱或病邪纏身而進一步耗損。

常用方法

  1. 內服中藥

    • 活血化瘀類:如桃仁、紅花、三棱、莪朮等,可破血逐瘀,促使胞宮收縮排出胎元。
    • 行氣導滯類:如枳實、香附,配合活血藥以疏通氣機,助瘀血下行。
    • 寒涼降下類:如牛膝、大黃,引血下行,促進胎物排出。
    • 經典方劑:如《婦人良方》中的「脫花煎」,或《醫宗金鑒》所載「生化湯」加減,視證型調整配伍。
  2. 外用療法

    • 敷貼法:將活血通絡藥物(如麝香、艾葉)製成膏貼,敷於關元、三陰交等穴位,刺激胞宮氣血運行。
    • 燻蒸法:以溫經散寒藥材煎湯燻蒸下腹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。

辨證要點

去胎需嚴格遵循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根據孕婦體質與病因選擇方法:

  • 氣血虛弱型:常見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,宜佐以補氣藥(如人參)以防脫血。
  • 瘀熱互結型:見腹痛拒按、舌暗紅,需清熱化瘀並行(如丹皮、赤芍)。
  • 寒客胞宮型:多伴小腹冷痛,可加吳茱萸、肉桂溫經散寒。

歷史文獻補充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亦提及:「若胎氣有餘,形質強壯者,雖病亦無害;倘不足而病,則去之可也。」強調母體與胎元的平衡關係。另《本草綱目》載有「下死胎」藥物,如瞿麥、冬葵子,均屬去胎範疇的傳統用藥。

此類療法須基於中醫診斷,權衡母體狀況與藥性峻緩,非泛用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