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承漿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承漿瘡
病證名,又稱疳蝕瘡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症之一,主要指承漿穴(位於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)及其周圍皮膚出現成片赤爛、潰瘍的表現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成人亦可發病,多與脾胃濕熱或疳積化火上攻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承漿瘡的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脾胃積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胃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於唇周。
- 疳毒上攻:小兒疳積日久,氣陰耗傷,虛火內生,或蟲積化熱,燻灼肌膚。
- 外感濕毒:局部不潔,濕熱邪毒侵襲,蘊結於皮膚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承漿部位皮膚潮紅、微腫,伴灼熱感。
- 進展期:皮膚潰爛、滲液,嚴重者潰面擴大,邊緣不整,表面覆蓋黃色痂皮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口臭、煩躁、納差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治療方法
-
外治法
- 傳統驗方:如《保嬰易知錄》記載,以甑蓋上炊流汁(蒸飯時鍋蓋冷凝水)塗抹患處,取其清涼收濕之效;若症重者,可用青蛤散(青黛、蛤粉等清熱斂瘡之品)外敷。
- 其他外用方:黃連油膏、紫草膏等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-
內治法
- 脾胃濕熱證:治宜清脾瀉熱,方用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等)加減。
- 疳積化火證:治宜消疳清熱,方選肥兒丸或清熱導滯湯,佐以殺蟲之品如使君子、檳榔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承漿穴屬任脈,為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交會處,故此處瘡瘍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中醫外科強調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,治療上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的口周皮炎或感染性潰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辨證更重視整體調理,從根本祛除濕熱或疳積之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