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去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炮製術語「去油」詳解

「去油」為中醫藥炮製工藝之一,旨在通過物理方法去除藥材中所含油脂成分,以調節藥性、降低毒性或緩和峻烈之性。此法適用於富含油脂且需減緩其刺激性的藥材,其操作方式依藥材特性而異,主要分為以下兩類:

一、火煨去油法
此法適用於耐熱藥材,如肉豆蔻。傳統操作以濕紙或麵粉包裹藥材,置炭火中緩煨,利用熱力使油脂滲出並被包裹材料吸收。火煨過程中須掌握火候,以「文火慢煨」為原則,避免高溫破壞有效成分。經此法炮製後,肉豆蔻辛燥之性得緩,更適宜用於溫中止瀉。

二、冷壓去油法
對遇熱易變質或毒性劇烈者,如巴豆、續隨子(千金子),則採用非加熱方式:

  1. 紙壓法:將藥材夾於吸水性強的粗紙或棉紙中,以重石加壓,反覆更換吸附油脂的紙張,至油分盡除。
  2. 水沉法:將藥材研細末後加水攪拌,靜置後油脂浮於水面,傾去上層油水混合物,此法尤適於小粒種子類藥材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油脂在中藥性味中多屬「滑利」「峻下」之性,如巴豆油為瀉下主要成分,生用易傷正氣。通過去油處理,可保留藥材行氣破積之功,而減其攻伐之力,符合「制其毒而存其效」的炮製原則。此外,如柏子仁等安神藥經去油後,可避免油脂酸敗影響藥效穩定性。

歷史文獻佐證
《雷公炮炙論》載巴豆「壓令油盡」,明代《本草蒙筌》亦強調續隨子「去油用霜」,可見此法自古為減毒常規。現代研究證實,巴豆霜含油量控制在18%-20%時,既能保留藥效又可降低腹痛等副作用,體現傳統工藝的科學性。

此炮製法彰顯中醫「藥性互制」的智慧,通過物理去油實現藥性調控,為臨床安全用藥的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