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去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去針
去針,又稱「出針」,為針刺治療過程中之重要步驟,指將刺入人體之毫針從穴位中取出之操作。《素問·針解》云:「刺虛須其實者,陽氣隆至,針下熱乃去針也。」此段經文闡明,針刺虛證時,須待陽氣充盈、針下出現溫熱感後方可出針,以達補虛之效。
去針之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針刺透過經絡調節氣血運行,而去針之時機與手法,直接影響療效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說明針刺須待「得氣」(即針感產生)後,方能發揮作用。去針過早,則氣未至而效不彰;去針過遲,則可能耗傷正氣。故去針須依辨證結果,配合補瀉手法,以確保治療效果。
去針之操作要領
-
辨證施術
- 補法去針:多用於虛證,待患者針下產生溫熱感後,緩慢出針,並迅速按閉針孔,以存正氣。
- 瀉法去針:多用於實證,出針時搖大針孔,或緩慢出針而不按壓,使邪氣外泄。
-
時機掌握
- 依《內經》所述,陽氣隆盛或針感明顯時為去針之關鍵時刻。例如,治療寒證時,須待針下熱感產生;治療熱證時,則可稍早去針。
-
手法細則
- 出針時宜輕柔徐緩,避免猛力抽針,以免損傷經絡或引起疼痛。
- 部分特殊針法(如透天涼、燒山火)需配合分層出針,以強化補瀉效果。
去針與針刺療效之關係
去針不僅是治療之終結步驟,更是調氣之延續。正確的去針手法能鞏固針刺效果,例如:
- 補法後按閉針孔,可助陽氣內守;
- 瀉法後開放針孔,可導邪外出。
歷代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亦詳述去針之重要性,強調「出針貴緩,急則多傷」,進一步完善了去針理論與技術。
總結
去針為針刺療法之關鍵環節,需結合辨證、手法與時機,方能發揮針灸之最大療效。其理論深植於中醫經典,並經後世醫家不斷實踐與發展,成為針灸學中不可或缺之技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