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去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去爪

名詞源流
「去爪」為中醫古籍所載刺法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該篇記載黃帝與岐伯論及「五節刺法」,其中「去爪」位列第三,專指針對關節肢絡之刺術。其名取義於祛除身體贅餘之病邪,猶如剪除多餘爪甲,故名。

理論依據
《靈樞》原文闡述:「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」指出外生殖器(莖垂)為人體精氣輸布之樞紐,若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導致津液代謝失常,下注陰囊,則會引發「血道不通」而腫大,妨礙行動(「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」)。此症屬「榮然有水」之病機,即水濕停聚於陰囊,形成「陰囊積水」(今稱「水疝」),需以鈹針或砭石刺絡放水治療。

技術操作與適應症

  1. 刺法定位
    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強調「取其關節肢絡」,意指需辨明病邪所在經絡,針對關節周圍的絡脈或特定腧穴施刺。陰囊積水者,多與肝經、腎經相關,常取大敦、太衝等穴,或直接於腫脹處淺刺放液。
  2. 工具選擇
    古法以鈹針(形如劍鋒,用於切開排膿放水)或砭石為主,後世亦可配合毫針刺絡,佐以拔罐引流。

與其他刺法之區別
「去爪」與「五節刺法」其餘四法(振埃、發蒙、徹衣、解惑)各有側重:

  • 振埃:刺淺表以宣發陽氣,如天牖、廉泉治喘咳。
  • 發蒙:通竅明目,針聽宮治耳聾。
  • 徹衣:瀉熱遍身,取天府、大杼等。
  • 解惑:調和陰陽,用於神志錯亂。
    「去爪」獨重肢體關節水濕瘀阻之實證,尤擅處理形體可見之腫脹。

歷代醫家見解
明代張景岳釋其「猶去贅疣」,強調此刺法具「去蕪存菁」之效,非僅限陰囊水腫,凡關節絡脈瘀滯、痰濕凝聚之症,如鶴膝風、濕痹關節腫大等,亦可參酌應用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刺後需輔以溫通藥熨(如艾灸、茴香散外敷),以防濕邪復聚。

現代中醫應用
今之臨床雖少用鈹針,然「去爪」之理仍存:

  • 水疝治療:改以毫針刺三陰交、水分穴,配合利濕中藥(如五苓散)。
  • 關節積液:膝關節滑囊炎可於犢鼻穴刺絡拔罐,仿「去爪」瀉邪之意。
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則,透過外治引導內邪外泄,與內服方藥相輔,共奏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