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呿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呿吟

定義與病機
「呿吟」為中醫描述病患因痛苦而發出呻吟聲的專有名詞,屬聞診範疇。「呿」指張口呼喊,多見於實證或急性疼痛,氣機壅滯,邪盛正未虛,聲高而急促;「吟」為閉口低哼,常見於虛證或慢性病痛,氣血虧虛,聲低而綿長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言「呿吟至微,秋毫在目」,強調此聲雖細微,卻能反映病機深淺,為診察之關鍵。

與臟腑經絡之關聯

  1. 實證呿吟:多責之於肺、胃、肝。肺氣壅塞則喘咳呿呼;胃腑積熱或食滯,見脘痛呿嚎;肝氣鬱結化火,脅痛聲亢。
  2. 虛證吟嘆:常涉心、腎、脾。心陽不振,胸悶吟聲微弱;腎精虧虛,腰膝痠軟伴低吟;脾虛氣弱,腹脹綿綿而噫吟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聲勢:實者聲高氣粗,虛者聲低息微。
  • 發作頻率:驟發多實,久發多虛。
  • 兼症:結合面色、脈象,如呿吟面赤脈洪屬熱,吟嘆面白脈細屬寒。

古典文獻延伸
《靈樞·師傳》提及「聽聲音,知病所生」,進一步闡明呿吟與五臟氣機相應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「喘家」之描述,亦含呿吟之變證,如太陽病發汗過多,傷及肺氣,可轉為虛性呻吟。

與其他診法之結合
聞呿吟須合參問診(痛處、時間)、切診(脈象弦緊或濡弱),如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聞聲辨息,察外知內」,方能斷病性之寒熱虛實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,通過外在聲息變化,窺探內在氣血陰陽之動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