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全不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全不產

病證名,出自《千金要方》卷二「求子第一」,指女子婚後從未受孕者,屬原發性不孕症範疇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氣血失調,或經脈胞宮異常密切相關,需從整體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氣虧虛
    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。若先天腎氣不足,或後天耗損過度(如勞倦、房事不節),致沖任失養,胞宮虛寒,難以攝精成孕。
  2. 肝鬱氣滯
    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血瘀阻沖任,胞脈不通,卵子難以輸送,如《婦科玉尺》云:「肝氣鬱結,則月事不調,難以受孕。」
  3. 氣血兩虛
    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衰少,沖任空虛,胞宮失於濡養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婦人久無子者,必以血脈不足為本。」
  4. 痰濕阻滯
    素體脾虛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壅塞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及:「肥胖不孕,乃痰濕閉塞胞宮。」
  5. 瘀血內阻
    經期感寒、跌撲損傷,或久病成瘀,瘀血積於胞中,阻礙精卵相合,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胞宮瘀血,種子之忌。」

辨證分型

中醫臨床常分以下證型:

  • 腎陽虛型:月經後期、量少色淡,腰膝酸冷,畏寒肢涼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• 腎陰虛型:經血鮮紅、量少稠黏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肝鬱型:經前乳脹,月經先後不定,胸脅脹痛,脈弦。
  • 痰濕型:形體肥胖,經行延後,帶下黏稠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血瘀型:經行腹痛拒按,經血紫暗有塊,舌質紫黯,脈澀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強調:「全不產者,胞脈閉塞,精氣不充。」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女子無子,多因勞傷血氣,或月經閉澀,或崩漏帶下。」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婦人無子,沖任不足,腎氣虛寒故也。」

此症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調理氣血、補益腎元、疏通經絡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