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全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全角

「全角」一詞源於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,指形體健康完整無損。《素問·寶命全角論》云:「君王眾庶,盡欲全角。」此概念不僅涵蓋身體結構的完整性,更強調人體氣血、陰陽、臟腑功能的整體和諧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全角」

1. 形與神的統一

中醫認為「形神合一」是健康的根本。「全角」不僅要求形體無缺損,更需精神飽滿、情志調暢。《靈樞·天年》指出:「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」說明形神兼備方為「全角」之態。

2. 氣血充盈

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,《難經》曰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「全角」之人的氣血運行通暢,無瘀滯虧虛之象。若氣血失調,則可能出現「形損」或「神衰」,違背「全角」之道。

3. 陰陽平衡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強調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陰陽平衡是「全角」的核心,若陰陽偏盛偏衰,則會導致疾病,影響形體的完整性與功能運作。

4. 臟腑協調

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與六腑(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功能協調,方能維持「全角」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五臟藏精氣而不瀉,六腑傳化物而不藏,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
「全角」的養生之道

1. 順應四時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提出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的養生原則,順應自然規律以維持「全角」。

2. 調攝飲食

飲食有節,五味調和,避免過飢過飽,以保脾胃功能正常,氣血生化有源。

3. 起居有常

規律作息,避免勞倦過度,使精氣內守,形神不散。

4. 情志調和

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過極皆可傷及臟腑,故保持心境平和為「全角」之要。

「全角」不僅是中醫對健康狀態的描述,更是一種整體觀的體現,強調人體與自然、形與神的和諧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