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權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權衡」詳解

「權衡」一詞源自古代衡器,本義為秤錘(權)與秤桿(衡),為衡量輕重之工具。在中醫理論中,此概念被引申為動態平衡的哲學核心,貫穿於生理、病理及治療原則,以下分述其內涵:

一、經典文獻中的「權衡」

  1. 氣機運行之平衡
   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氣之相守司也,如權衡不得相失也。」強調人體氣血陰陽的協調,猶如秤桿與秤錘的相互制約,需精準調控以維持穩定。若一方偏盛或偏衰,則「權衡」失調,疾病由生。
  2. 五運六氣之動態調節
    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:「夫五運之政,猶權衡也。」此處以「權衡」比喻自然界五運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的消長規律,需隨四時變化而動態調整,人體亦需順應此節律以保持健康。

二、中醫理論中的延伸應用

  1. 陰陽平衡的調控
    中醫認為「陰平陽秘」為健康之本,而「權衡」即體現陰陽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。如《內經》提出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,治療時需如調秤般審慎,使偏勝之氣歸於平衡。
  2. 臟腑功能的協調
    臟腑間存在生剋乘侮關係,如心火需腎水制約,脾土需肝木疏泄,此即「權衡」之具體表現。若肝氣橫逆犯胃,或心腎不交,皆屬「權衡」失常,需透過藥物或針灸重新調配。
  3. 治療法則的體現
    中醫治法如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,皆以恢復機體「權衡」為目標。例如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桂枝湯調和營衛,即是通過發汗與斂汗的雙向調節,重建表裡平衡。

三、與現代醫學的對話

「權衡」概念可對應於現代「內環境穩態」(Homeostasis),但中醫更強調動態調節的「過程」,而非靜態平衡。例如,氣血運行需隨晝夜、活動量而變化,而非固定數值,此觀點對慢性病調理尤具啟發性。

四、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

歷代醫家皆重視「權衡」思維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以升脾陽、降胃氣為治療樞紐;葉天士於溫病中注重「存津液」與「透邪外出」的權衡取捨,均體現此原則。

綜言之,「權衡」不僅是中醫對生理病理的抽象概括,更是臨床辨證施治的準繩,其內涵融合了古代哲學智慧與醫學實踐,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