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權衡規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權衡規矩:中醫脈象與四時相應之道
「權衡規矩」為中醫脈學重要術語,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用以描述人體脈象隨四時節氣變化的規律。此概念以「權、衡、規、矩」四種器物為喻,分別對應冬、秋、春、夏的脈象特徵,反映天人相應的整體觀,亦為診斷疾病與臟腑盛衰的關鍵依據。
四時脈象的具體表現
- 春應中規(圓滑柔和)
春季屬木,對應肝臟,脈象如「規」之圓潤流暢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春應中規」,意指陽氣初生,氣機舒展,脈象柔和而略帶彈性,似圓規畫出的弧形,表現為輕柔滑利。若脈過緊或沉澀,則提示肝氣鬱結或陽氣不足。 - 夏應中矩(洪大有力)
夏季屬火,對應心臟,脈象如「矩」之方正盛強。此時陽氣旺盛,脈道充盈,脈勢來去皆有力,如矩尺之方正分明,呈現洪大或浮數之象。若脈弱或遲緩,可能為心陽虛衰或暑濕困遏。 - 秋應中衡(平穩收斂)
秋季屬金,對應肺臟,脈象如「衡」之平衡沉降。《內經》以「秋應中衡」形容陰氣漸升、陽氣漸降,脈象趨於平穩,浮取稍弱,沉取漸顯,猶如秤桿兩端平衡。若脈過浮或躁急,多為肺燥或氣機不降。 - 冬應中權(沉潛內斂)
冬季屬水,對應腎臟,脈象如「權」之沉穩下垂。此時陽氣內藏,脈位深沉,搏動較弱但根基穩固,似秤錘下垂之狀。若脈浮散或細弱無根,恐為腎精虧虛或陽氣外越。
理論核心:天人相應與臟腑聯繫
「權衡規矩」不僅是脈象描述,更體現中醫「四時五臟」的整體觀。張志聰註解強調,透過四時脈象變化,可推斷病邪所在臟腑。例如:
- 春脈失「規」,多責之於肝;
- 夏脈失「矩」,常與心相關;
- 秋冬脈象異常,則可能反映肺、腎功能失調。
此理論亦與「五行生剋」相結合,如春季肝氣過亢(脈過弦)可能影響脾胃(木剋土),需從整體調治。
臨床意義與延伸應用
歷代醫家將「權衡規矩」延伸至治法與養生,如:
- 養生:春季宜舒展氣機(應「規」),冬季宜閉藏精氣(應「權」)。
- 診斷:結合四時脈象判斷疾病新久,如冬季見浮脈,可能為外感或正氣不固。
此概念亦影響後世脈學發展,如《瀕湖脈學》進一步細化四時脈象的病理變化,成為中醫辨證的重要參照。
「權衡規矩」一詞,凝練了中醫對自然規律與人體生理的深刻洞察,至今仍是理解脈學與時間醫學的關鍵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