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泉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泉脈
泉脈,本義為地下湧出之泉水,其流動隱伏於地中,猶如人體經脈之運行。在中醫理論中,泉脈被用以比喻人體氣血流通之通道,尤與「衛氣」之運行相應。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地有泉脈,人有衛氣。」此處以地之泉脈對應人身之衛氣,強調自然界與人體結構之相通相應。
中醫理論中的泉脈與衛氣
衛氣為人體陽氣之一,主司護衛肌表、溫養腠理、調節汗孔開闔,並晝夜不息地循行於體表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。」其運行路徑與泉脈之隱顯流動相似,皆具週而復始、內外貫通之特性。泉脈之流通,象徵衛氣在經脈、腠理間的輸布,二者皆強調「通」的重要性。
泉脈與經絡學說的關聯
中醫認為,經絡系統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而泉脈之概念可延伸至經絡中氣血的流注。泉水自地下湧出,如同經氣自經穴中發散,如井穴、滎穴等特定穴位,皆具調節氣血、疏通經脈之功。此類比進一步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現象與人體生理相互參照。
泉脈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生理上,泉脈暢通則衛氣充盈,肌表固密,外邪難侵;若泉脈瘀滯或枯竭,則衛氣運行受阻,易致腠理疏鬆、外邪乘虛而入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。臨床上,衛氣不固者可見自汗、易感風寒等症,此時可透過調理相關經脈(如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)以恢復泉脈之喻的氣血流通。
總結
泉脈一詞,既承載自然之象,亦蘊含中醫對人體氣血運行的深刻理解。其與衛氣、經絡的聯繫,反映中醫理論中「以象喻臟」的思維特色,為理解氣血生理與病理提供形象化的詮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