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泉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泉門
定位與解剖
泉門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女性恥骨聯合下緣,陰唇前聯合上緣處,即前陰上方之骨際。此處屬任脈循行區域,鄰近衝、任二脈之交會,與胞宮(子宮)氣血相通,為調理婦科疾病之要穴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與經絡之關係
泉門雖為經外穴,然其位近任脈「曲骨穴」,任脈主胞胎,衝脈為血海,二脈同起胞中。刺激泉門可間接調動衝任氣血,影響胞宮功能,故《千金要方》載其主治「絕嗣不生」,即不孕之症。 -
主治範疇
- 生殖功能失調:如女子不孕、月經閉止,因衝任虛寒或氣滯血瘀所致者,灸泉門可溫通下焦,促進胞宮氣血充盈。
- 下焦濕熱證:如赤白帶下、陰部濕瘡,泉門配合刺絡或艾灸,能清利濕熱、固攝帶脈。
- 產後諸疾:古代醫家亦用於產後惡露不絕,取其調和衝任、止血化瘀之效。
臨床應用技法
- 灸法:傳統以艾炷直接灸或隔薑灸,每次3-10壯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
- 針刺:需嚴格消毒,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,適用於實證、熱證。
古文補充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三極止」,意指分次施灸,以漸進方式調整氣機,避免過度刺激。此穴亦反映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遠端效應」結合之思維,透過外治調節內在陰陽。
現代探討
從解剖學觀之,泉門所在位置富含神經與血管分布,刺激可能影響骨盆內臟器血流及神經調節,與中醫「通調氣血」理論相呼應。然其機轉仍待進一步研究闡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