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泉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泉液,亦稱淵液,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聚英》。此穴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腋下三寸,舉臂取之。以下就其定位、功能及相關中醫理論詳述之:
一、穴位定位與解剖
泉液穴在側胸部,當腋中線上,腋下三寸處(約四橫指寬),居肋間隙中。解剖層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前鋸肌、肋間外肌,深層分布肋間神經與動脈。其位置鄰近淵腋穴(膽經第22穴),故古籍常將二者並論,或視為同穴異名。
二、經絡歸屬與特性
- 足少陽膽經所屬:
膽經循行「下腋,循胸,過季脅」,泉液穴正處此脈絡關鍵,主疏泄少陽鬱火,調達氣機。 - 與三焦經之關聯:
雖非三焦經穴位,然其位近腋窩,與手少陽三焦經氣相交,臨床可用於緩解胸脅滿悶、水道不利之證。
三、主治功能與機理
- 通絡止痛:
主治胸脅脹痛、腋下腫痛,其機理在於疏通膽經滯氣,活血散結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可治「馬刀俠癭」(淋巴結腫大類病症)。 - 清泄少陽:
針對少陽熱證如口苦、目眩,針刺泉液可引火下行,協同風池、陽陵泉等穴共奏清熱之效。 - 調和營衛:
古籍提及此穴能治「汗出不止」,乃因腋窩為營衛之氣交會處,刺激泉液可調節腠理開合。
四、刺灸方法與配伍
- 針刺:直刺0.5~0.8寸,需避開血管,不可過深以防氣胸。
- 灸法:艾炷灸3~5壯,或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寒凝脅痛者。
- 配伍舉隅:
- 配期門、日月治膽鬱脅痛;
- 配天井、少海治瘰癧(頸部淋巴結結核)。
五、古典文獻考據
除《針灸聚英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錄此穴,強調其「主瀉少陽之實」;《針灸大成》則將淵腋、泉液並列,註明「腋下三寸宛宛中」,可見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功效已有共識。
綜上,泉液穴作為膽經要穴,兼具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作用,其臨床應用深植於少陽經氣理論,後世針灸學更擴展其於痛症、熱證之運用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