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泉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泉陰穴

定位與出處
泉陰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。其定位於恥骨聯合上緣(即任脈「曲骨穴」)旁開3寸處(據《中國針灸學》)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位於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附近,與肝經氣血輸注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泉陰穴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或氣滯所致之陰器病症,如:

  1. 偏墜:因肝氣鬱結或寒濕下注,導致單側睪丸腫痛、下墜感。
  2. 睪丸炎(中醫稱「子癰」):緩解濕熱蘊結引起的紅腫熱痛。
  3. 疝氣(狐疝、寒疝):調理肝經氣機不暢,改善少腹牽引疼痛。

操作技法

  1. 針刺:直刺0.3-1寸,得氣後施以瀉法,以疏泄肝經鬱熱。
  2. 艾灸
    • 艾炷灸3-5壯,適用於寒疝或氣虛下陷型偏墜。
    • 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可溫通局部經氣,散寒止痛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泉陰穴雖為經外奇穴,但其作用機制與肝經密切相關。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肝經氣血,疏解下焦濕熱或寒凝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是主肝所生病者,狐疝遺溺閉癃」,泉陰之效正契合此理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合以下穴位以增強療效:

  • 太衝三陰交:疏肝理氣,主治疝氣疼痛。
  • 關元氣海:溫補下元,適用於虛寒型睪丸腫痛。
  • 大敦(肝經井穴):清泄肝經濕熱,緩解急性子癰。

附註
泉陰穴之命名,「泉」喻氣血如泉湧,「陰」指其位於陰部,具調和陰脈、通利下焦之效。近代針灸學亦將其納入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之輔助選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