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拳尖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拳尖穴

定位與取穴
拳尖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後由《太平聖惠方》正式命名。其位於手背第三掌骨小頭(即中指近端指節與掌骨連接處)之高點,握拳時骨節凸起處即為此穴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目疾:主治目赤腫痛、目翳(角膜混濁或白斑)等眼疾,古籍記載以艾灸此穴可緩解風邪所致之眼病。
  2. 皮膚病症:用於癜風(白斑病)、贅疣(疣瘡)等皮膚疾患,可能與其通調局部氣血、散風祛濕之效相關。
  3. 局部作用:刺激此穴可疏通手部經絡,改善氣血滯澀。

操作技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-5壯,艾粒大小如小麥。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2-0.3寸,或點刺出血。

理論基礎
拳尖穴雖未歸屬正經,但位於手三陽經脈循行區域,與三焦經、大腸經氣血相通。中醫認為「諸陽之會聚於面」,手部穴位透過經絡聯繫可調節頭面部疾患,故灸此穴能引陽氣上行,散風明目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:「風翳患右目,灸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,如小麥大。」
  • 《太平聖惠方》明確載其名與定位,並擴展其主治範圍。

此穴臨床應用以實證為主,體現中醫「遠部取穴」與「以陽治陽」的治療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