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鬈毛毒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鬈毛毒瘡

鬈毛毒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頭部瘡瘍之一,其特徵為初生形似蒲桃(葡萄),局部腫脹高突,色紅焮熱,疼痛劇烈,甚則牽連周圍經絡,影響頭部氣血運行。此病多因風熱邪毒上攻頭面,或濕熱蘊結頭皮,鬱久化火,腐肉成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風性上行,熱毒隨風上擾頭部,鬱於肌膚,氣血壅滯,發為腫瘍。
  2. 濕熱蘊結:平素飲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或頭皮不清,濕濁浸淫,與熱相搏,腐蝕血肉而成瘡。
  3.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肝鬱化火,火毒上炎,結於頭部,發為毒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期:瘡形如蒲桃,根盤緊束,頂端尖銳,色紅灼熱,疼痛明顯,或伴輕微發熱。
  • 成膿期:瘡體漸軟,按之波動,膿液黃稠,疼痛加劇,周邊腫硬。
  • 潰後期:膿出痛減,若膿泄不暢,則餘毒難清,遷延難癒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:宜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以瀉火解毒。
    • 涼血消腫: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,清熱涼血,散結消腫。
    • 疏風透邪:兼風熱者,加防風、薄荷、連翹,以疏風清熱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貼敷法: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載,以黃柏一兩(清熱燥濕)、乳香二錢半(活血止痛)研末,槐花煎水調敷,可解毒消腫、斂瘡生肌。
    • 箍圍藥:初起可用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等)醋調外塗,限制毒勢蔓延。
    • 切開排膿:成膿後當切開引流,務使膿毒外泄,避免內陷。

古籍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提及此病「痛甚」,強調其劇烈疼痛特性,並以黃柏、乳香外用為治,反映明清時期對濕熱瘡瘍的治療思路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載類似頭瘍,多歸於「百會疽」「頂門癰」等範疇,治法皆重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。

鬈毛毒瘡雖屬外瘍,然其病機與內在臟腑密切相關,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,外治與內調並舉,方能速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