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顴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顴赤

顴赤為中醫證名,指顏面兩顴部位呈現鮮紅之色,屬中醫望診重要徵象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,其載:「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進一步闡述:「兩顴鮮赤,如脂如縷,而餘地不赤者,此陰虛也。」顯示顴赤與臟腑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顴赤之成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肝腎陰虧,虛陽上浮
    肝腎陰液不足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上炎於面,故見兩顴潮紅。此類患者多伴隨午後潮熱、盜汗、咽乾口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2. 心火上炎
    《雜病源流犀燭·面部病源流》指出:「亦有由於心病者,《靈樞》曰:心病者顴赤。」心火亢盛,循經上擾,灼傷面絡,則見顴部赤色。此類患者常見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、舌尖紅絳、脈數等心火熾盛之候。

此外,顴赤亦常見於癆瘵(肺結核)、虛勞(慢性消耗性疾病)等病程中,多與久病耗傷陰血,虛熱內生有關。

辨證論治

1. 肝腎陰虛型

  • 主證:兩顴潮紅如妝,午後或夜間加重,伴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。
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八仙長壽丸(《壽世保元》)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、麥冬、五味子,適用於肺腎陰虛兼虛火上炎者。
    • 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: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龜板,擅長清降相火,滋補真陰。

2. 心火上炎型

  • 主證:顴赤鮮明,伴心煩不寐、口舌糜爛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黃連安神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、甘草,專主清心火而安神。
  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,適用於心火下移小腸之證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支持

  • 《靈樞·五色》提出「五色診法」,認為顴部屬腎,顴赤可能反映腎陰不足或心火亢盛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》強調「顴赤顴青,虛實當明」,指出顴赤需辨虛實,虛者多陰虛,實者多火盛。
  • 清代醫家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記載多例陰虛顴赤治驗,注重滋養肝腎與清降虛火並施。

顴赤一證,雖見於面部局部,實則反映體內陰陽失衡,臨床需結合四診合參,辨析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